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一)診斷
因髖部骨折/脫位、減壓病、放射治療或并發于多種內外科疾病而導致股骨頭主要血循環障礙所致,有時壞死病因不明??赡芘c血管側支循環差、導致微細損傷、勞損或不明原因的梗死、骨髓內壓升高有關。病理表現主要為骨壞死與壞死后的修復。
1.臨床表現 本病多見于30~50歲,男性多見,約50%病例為雙側發病。主要癥狀為髖關節疼痛、功能受限和跛行。疼痛可為急性劇痛或慢性鈍痛。有的局限于髖部,有的還放射到膝關節。功能受限最初較輕,以后則逐漸加重。功能受限最初因肌肉保護性痙攣所致,后期則由于關節退行性變。跛行則與疼痛和畸形有關。后期有骨關節炎表現。查體表現為髖關節功能受限,尤以外展、內旋受限明顯?!?’’字征陽性。
2.檢查
(1)X線片必須采用前后位及蛙式位,蛙式位才可判斷股骨頭是否全部壞死,因其可補充前后位因髖臼重疊而顯示不清的不足。早期,關節下方可見1~2mm寬的透明帶即所謂新月征。壞死骨呈不規則疏松及致密。關節面塌陷。關節面不光滑。后期,發生嚴重的關節退行性改變。
(2)同位素掃描:多表現為患髖出現熱區,如發現熱區中有冷區即可確診。
(3) MRI可早期顯示骨壞死改變,可以分為五期:
0期:患者無自覺癥狀,X線無表現,在MRI的T2加權像上出現“雙線征”,且負重區出現外圍低信號環繞內圈高信號,外圍的低信號為反應性增生的骨小梁,高信號為間質反應區肉芽組織充血水腫。
I期:股骨頭不變形,關節間隙正常。在Tl加權像上負重區顯示線樣低信號,而在T2加權像上表現為局限性高信號“雙線征”。
Ⅱ期:股骨頭不變形,關節間隙正常。在Tl加權像上股骨頭區有硬化緣圍繞較低的新月形不均勻信號的壞死區。
Ⅲ期:股骨頭開始變形,軟骨塌陷,新月體形成,關節間隙正常。在T1加權像上為帶狀低信號區;T2加權像上,由于關節液充填骨折線呈高信號。
Ⅳ期:關節軟骨徹底被破壞,關節間隙狹窄,伴退行性改變。
3.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分期
(1)Ficat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分為四期:①I期:骨小梁正?;蜉p度疏松,股骨頭光滑,關節間隙無改變;②Ⅱ期:骨小梁疏松與致密相間,關節間隙及股骨頭的輪廓尚屬正常;③Ⅲ期:股骨頭塌陷,死骨可游離,關節間隙尚正常;④Ⅳ期:股骨頭塌陷,關節間隙變窄,髖臼呈退行性改變。
(2)ARCO分期: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分為O期至終末期:①O期:骨的活檢結果與缺血性壞死一致,其他所有檢查均正常。②I期:骨掃描陽性或MRI檢查陽性,或兩者均呈陽性。根據股骨頭受累的位置,病變再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如股骨頭受累<15%;股骨頭受累l5%~30%;股骨頭受累>30%。③Ⅱ期:X線片呈現異常(股骨頭斑點狀表現、骨硬化、囊性變及骨質疏松),X線片及CT片上見股骨頭塌陷,骨掃描及MRI檢查呈陽性,髖臼無改變。根據股骨頭受累的位置,病變細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如股骨頭受累<15%;股骨頭受累l5%~30%;股骨頭受累>30%。④Ⅲ期:新月征,根據股骨頭受累位置,病變可細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新月征5%或股骨頭塌陷<2m,新月征15%~30%,股骨頭塌陷2~4mm;新月征>30%,股骨頭塌陷>4m。⑤Ⅳ期:X線片顯示股骨頭變扁,關節間隙變窄和髖臼出現硬化、囊性變及邊緣骨贅。⑥V期:關節完全毀損。
(二)治療
1.非手術療法病變早期,可采用非手術療法。停用激素、戒煙酒,4~6個月內避免負重,以后亦虛避免激烈活動和持重。理療、中藥治療等有助于緩解癥狀。
2.手術療法 在股骨頭塌陷前的早期患者可考慮股骨頭鉆孔減壓和血管蒂或肌蒂骨瓣移植,但效果均待肯定。對于有部分關節面壞死塌陷的病例,可選擇截骨術;對整個股骨頭壞死塌陷者可采用髖關節融合術或髖關節置換術。疼痛明顯,不能耐受較大手術者,可以選擇閉孔神經切斷術,以解除癥狀。癥狀明顯的年輕患者可以行髖關節融合術。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